1960-1970 美國試圖以黃金總庫力壓金價
要了解黃金價格的走勢,我們必須先掌握黃金和美元之間的歷史。這幾篇文章,給你一個清晰的輪廓。當中,你會窺探到美國不斷打壓黃金價格,先後用黃金現貨和其衍生金融工具加以干預黃,從而力保美元霸權地位。直至近廿年的訊息時代,黃金的傳統價值已漸漸褪色,美國才放手不干預。
戰後,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復甦速度非常快,吸引了大量來自美國的投資與貸款,美國資本項目上赤字也大大増加。六零年代後期,美國為「新社會建設」,以及越南戰爭的深入,產生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唯有增加美元供應,物價開始飆升。若從1934年算起,物價上漲了三倍,美元該貶值,但黃金則因布雷頓森林體系一直處於三十五美元一盎司。外國愈來愈不青睞美元,大量將美元到美國的「黃金窗口」換回黃金,造成美國黄金不斷流失,進一步令美元兌黃金出現強大的貶值壓力。
然而,美國沒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節省國家支出,反而掩耳盜鈴,意圖打壓黃金價格以掩蓋美元眨值的事實。
1961年11月,美國和七個歐洲主要國家,在瑞士巴塞爾䢖立了「黃金總庫」,它的主旨就是壓住倫敦市場的黃金價格。黃金總庫由參加國的中央銀行出資,總額為二億七千萬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負責實際操盤,操盤的原則是,只要黃金價格超過三十五點二美元,就釋出黃金、將黃金價格壓下來。
黃金總庫1961年開始運作,成功限制了金價上漲,但也使黃金總庫流失黃金。尤幸蘇聯在該段時間面臨糧食不足而多次銷售黃金,令總庫得以補充黃金。唯運氣不可能遠逆現實,在美國龐大的越南戰爭開支下,美聯儲不斷加大美元供應,美元像洪水般在世界汜濫,大量資金轉而購買黃金避險,「黃金總庫」的黃金因而大量流失,就連歐洲各國也開始紛紛用美元向美國兑換黃金。此一逆轉,可說是市場擊敗了西方政府那看得見的手。
美元貨幣危機山雨欲來,美國約翰遜總統接受身邊銀行家們的建議,決定一次拿出全部黃金家當,在倫敦金屬交易市場大量傾銷,讓金價因海量拋售而雪崩,徹底打垮黃金多頭,使世界重拾對美元的信心,事後再以低價逐漸買回黃金、靜悄悄地把黃金還回金庫。可是美國的如意算盤沒打響,龐大的賣盤竟意外的被巿場吸得乾乾淨浄。
1968年3月17日,陷入崩潰邊緣的「黃金總庫」關門大吉。金融史上,多國聯手的大莊家一敗塗地,這是第一次,證明干預力量再大,也無法永遠操縱市場,你可以拖延,但不能逆轉規律的到來。
1970-1980 黃金的投資功能出現
1971年,美國力壓金價不成,索性關閉了「黃金窗口」,促成布雷頓森林系統的瓦解,國際貨幣體系成為無黃金支持的美元本位,而黃金亦開始出現其投資功能,用來抵禦通脹。黃金價格從35元一安士漲到65元,1973年2月,美國濫印鈔票的後遺症終於爆發,2月份通脹率高達8個百分點左右,黃金因通脹而一路上漲到1974年12月分的183美元一盎司才結束。
隨著美國的通脹率於1975年暫時性見頂回落,黃金價格開始走跌,一直跌到1976年8月的109美元,跌幅達40%。這段時間內、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在1976年4月通造了「牙買加協議」,在國際上大力推行「浮動匯率」與「黃金去貨幣化」。
1977年2月,美國通脹高達12.97%,黃金趁勢再漲到1979年末的400美元。不到3年漲了4倍。可見即使強權蓄意廢除黃金的貨幣地位,一到危機關頭,黃金依然還是貨幣,也是最終支付手段,這不是國際強權可以剝奪的。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使美國凍結伊朗在美國的黃金資產,引起世界恐慌,也造成黃金瘋狂暴漲到850美元一盎司,黃金從合理價值演變成泡沫。此時,美聨儲用高於通脹率的20%聯邦短期利率,成功讓通脹在1980年見頂回落,這意味黃金牛市的終結信號開始出現。1980年黃金泡沫走向破裂,美國銀行家終於可以順勢遏制黃金價格,這一遏制長達20年,金價長期維持在300至500美元,並創下252美元的歷史新低。
1980-2000 美國以衍生工具力壓金價(黃金的低潮期)
黃金泡沫破裂後,陷入20年的熊市。這20年期間,通脹率雖然漲了6倍,可是被美國銀行家圍打的黃金,仍維持在300至500美元範圍內起伏。能有此效果,有乃以下六招:
1)黃金租賃1968年黃金總庫與巿場黃金價格對抗,最後慘敗收場,此後國際銀行家就盡量避免用黃金實物來對抗龐大的市場。於是開發新的組合拳戰術打擊金價。他們將中央銀行倉庫裡沒有任何利息收入的黃金,「租賃」給「貴金屬銀行」,而負責貴金屬銀行的當然就是華爾街專打壓金價的JP摩根之流。貴金屬銀行以超低利息,每年向中央銀行「租賃」的黃金數量約四百至五百噸,然後在黃金市場出售,所得資金就去購買美國國債,賺取二者的利息差價。這就是所謂的「黃金套利交易」能否玩下去的關鍵在於金價不能上漲。
華爾街雖然每年租借中央銀行的400至500噸黃金投入巿場打壓金價,不過尚須多一層保險,以免金價上漲導致得賠錢從巿場購黃金還給中央銀行。因為那些在市場出售的黃金大多用於金飾打造和其他工業用途,顯然是回不來了。所以須掌握黃金來源,從金礦公司下手。
2)金礦公司的金融對冲
照理說,金礦公司不會打壓黃金價格,因為這是他們的生財工具。可是許多金礦公司的高層管理對金本位制的歷史瞭解很少。在美國銀行家有系統通過媒體和教育的洗腦下,他們印象中的金本位制是一個失敗的制度,跟不上時代的體系。華爾街向金礦公司反覆灌輸黃金價格長期必然走低的「歷史必然」,只有現在鎖定未來的出售價格才能避免將來的損失。另外,銀行還提供約四%的超低息貸款,供金礦公司繼續勘探和開發更多的黃金,愈多黄金被開採出來就愈有利打壓金價。
黃金20年熊市期間給了金價長期趨勢必然下跌的「事實證據」,與其等到將來減價出售,還不如現在就把未來尚在地下等待開採的黃金產量賣個好價錢,這叫做「黃金遠期合約」。華爾街又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產品,比如延交現貨合同、條件遠期合約,變量遠期合約、德爾塔對沖和各種期權合約。金礦公司盲目追隨趨勢,紛紛「透支」地下可能的儲量,折算成現有產量進行「預售」,金礦公司變成靠金融衍生產品而非生產黃金賺錢。當時幾乎沒有一家金礦公司希望看看見黃金價格上漲,因為這會讓它們「對沖」的金融衍生產品賠錢。在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之下,金礦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金融投機活動之中,成了打壓金價的幫兇,華爾街於是以低價購買金礦公司未開採的黃金,以便還回給中央銀行。
3) 無劵放空
在期貨交易上,美國銀行家控制的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倫敦黃金交易所,也制定了有利於打壓金銀價格的規則,如果你觀察這些交易所的黃金的淡倉,只要金價出現上漲,就會有龐大空軍如影隨行,金價上漲愈多,空單愈高,甚至控制了大部分的成交量,直到金價重挫才會減少。而這些空單主要來自幾家華爾街大銀行,可見銀行家是如何對金銀趕盡殺絕。國際銀行家用裸賣空的手法,賣出他們本身沒有的黃金,且賣空量遠超出黃金的產量。
4) 國際推廣美元為儲備
歐美各國的中央銀行本來就是黃金價格最大的打壓者。中央銀行本來就是銀行壟斷聨盟,目的是為了擴大通脹而成立的,而黄金則是限制通脹的工具,所以由中央銀行保管黃金,就如同讓黃鼠狼看管雞籠。中央銀行成為了黃金的淨賣家,媒體也鼓勵中央銀行銷售黃金,認為此擧是「明智且早就該實施的政策」。
5)媒體傳播黃金無用論
20世紀80年代,各方媒體不斷宣揚「黃金無用論」,並取得了輿論制高點。在媒體資訊的洗腦下,人們普遍相信「貨幣等於紙幣等於美元」,任何質疑這個等式的言論都備受排擠,淪為邊緣觀點。
6)制定利於打壓黃金價格的交易規則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在美國控制下,將法定貨幣體系推廣和複製到全世界。1992年,瑞士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但加入條件是不允許和黃金有任何貨幣關連,可是瑞士卻有高達40%的黃金準備。經過幾年調整,最終在1996年,瑞士徹底切斷了和黃金的貨幣聯繫,地球上最後一個金本位制國家也倒下了。
2000 – 現在 — 美國打壓不了金價
歷史上的法定貨幣都是毀於通貨膨脹。美國想要一邊印鈔票製造通脹,一邊又要永遠遏止黃金重登貨幣皇位,這根本是一個無法解開的矛盾!
這矛盾終於在1999年開始無發維持平衡,商品開始進入牛市,美元崩潰裂痕也在1999年顯現。最初的警訊,即是從非洲的主要金礦公司阿散蒂(Ashanti) 開始響起!
1999年初,黃金價格一直穩定下滑,但突然在某一周,黃金從每安士269美元上升到307美元。照理說,金價上漲是黃金生產商的喜事,但因為阿散蒂向華爾街,包括高盛的十七家銀行,簽訂了超過2500個金融衍生商品合約賭黃金下跌,這14%的上漲竟造成阿散蒂損失5.7億美元而陷入破產,經過一番波折,最後由同業大戶共同吃下阿散蒂。
隨著黃金自2001年進入十一年牛市,金礦公司大量減少這些全融衍生產品。遠期交易合約的對沖工具,是過去幾十年來銀行家利用金礦公司打壓黃金價值的工具。但是隨著黃金價格上升,金礦公司也基本上退出了打壓金價的行別,使得打壓金價的力量缺了一角。
另外,有理由相信貴金屬銀行已經面臨回購黄金還給中央銀行的問題。此時若照市價買回,將出現徹底慘賠,我們有理由相信歐美有相當數量的黃金無法回收,便再不能傾銷黃金。加上主權危機令歐洲需要黃金作為最後救命符,就更加不會將黃金輕易放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國債殖利率現在低於2%,黃金套期根本無利可圖,黃金租賃也無利可圖。
黃金從2001年的252美元最低價開始上漲,脫離了美國銀行家的控制,突破過去20年的500美元阻力缐,並一路漲上1700美元。2011年九月高見每安士1920美元。
近廿年,美國已難再透過任何金融手段力壓金價,是以美國每每狂印鈔票時,金價也會持續攀升,如2020年新冠狀病毒肆虐,美國劇增美元供應以提振經濟,亦令金價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