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泡沫破滅前的最後一天,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

布雷頓森林系統確定了美元地位

二戰後,美國試圖憑藉強大的勢力,一舉以美元取代英鎊充當世界貨幣的時候,然而,英國並未打算拱手相讓。雖然戰爭削弱了英國的經濟實力,但在當時,國際貿易的四十%左右還是用英鎊結算,倫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英國為了與之抗衡,派出了自己在經濟學界的王牌統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及財政部顧問的凱恩斯。提議要創建世界銀行,發行一種超主權的貨幣。凱恩斯認為如果產生這樣一種世界性的貨幣,就會杜絕各種各樣的貨幣投機,就不會有人可以在貨幣不同的匯率之間鑽漏洞。

顯而易見,凱恩斯的主張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尤其是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看到這個提案之後便一口回絕。因為在他看來,這個世界貨幣的方案並不符合美元的利益,不符合美國的利益。他於是派出美國經濟學家、財政部部長助理懷特,懷特提議,應該把美元確立為主要的世界貨幣,羅斯福公開在各種場合,宣講懷特方案對促進世界貿易的好處。

英美雙方進入了決戰的時刻。

一九四四年,美國起頭在新罕布林什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商討如何重建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參戰」的雙方仍然是美國和英國。

然而,會議當天的局面完全被美國控制,在美國政府的主導下,與會的四十四個國家中除英國以外全部選擇了懷特方案。英國迫於無奈放棄了自己的計劃,但是也爭取到了在英鎊區繼續使用英鎊的權利。這次會議最終確定由美元取代英鎊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美元和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等於三十五美元,其他的貨幣再與美元形成固定的匯率,這就是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後,美元雖然初步確立了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主地位,但是英鎊仍然是美元霸權最大的障礙。而就在此時,英國自身的經濟問題給美元創造了重創對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九四六年,英國戰後經濟困難,不得不尋求美國的援助,這給美國掃除障礙提供了機會。那一年,美國政府一次性借給英國三十七億五千萬美元的貸款,但條件是英國必須承認美國在國際貨幣體系的領導權,並恢復英鎊和美元的自由兌換。這個條件導致持有英鎊的各國不斷換取美元,過剩的英鎊紛紛於英國換回為黃金。不到一個月時間,英國的黃金儲備就流失了十億美元,英國因此元氣大傷,英鎊徹底失去了與美元抗衡的能力。

至此之後,美元取得了對英鎊這場貨幣戰爭的全面勝利。

日元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已經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經驗蕭條並不是其 面臨的最大問題,關鍵在於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被戰勝國美國託管,日本要發展經濟,必須要得到美國的同意,但這把懸在日本上空的利劍,對日本經濟採取的卻是「削弱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不允許日本經濟得到快速恢復。其典型的改策就是以拆遷設備作為戰爭賠償,當時,日本用作賠償的工廠達一千一百個,相當於平時工業生產力的三十%左右。再者,美國甚至禁止日本生產一切汽車。因此,很多評論家都認為,在削弱政策的壓力下,日本將長期淪為一個三流的農業國。

一九四八年,盟軍司令部又開始在日本實施通貨緊縮政策,造成嚴重的經濟蕭條,半數日本企業都處於停產或休業狀態,社會上出現大批失業者,日本經濟已接近瀕死的邊緣。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零年、日本鄰國接連發生的兩件大事,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繼成立,二是朝鮮戰爭,令美國對日本立場迅速地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變,由削弱政策轉為扶持政策。放鬆了對日本的經濟管制,解除了對日本生產汽車的禁令,同時停止拆遷賠償,確定了一美元等於三百六十日圓的匯率,由此讓日本企業在對美出口避開了匯率風險,增強了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為了打贏朝鮮戰爭,一九五零年到一九六零年,美軍向日本發出了 大量軍需物資訂單,其累計向日本訂貨高達六百億美元,龐大的軍需訂單迅速帶動了曰本大批產業鏈的復甦,日本的商業迅速恢復了生機與活力,出口也與日俱增。 近一千五百億日圓的積壓商品頃刻間被搶購一空,國民生產總值一九五一年達一百五十二億美元,為戰前水準的一一九點四倍。更讓日本高興的是,為了應對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國把大量加工製造業搬進日本,使得日本迅速掌握大量的科學技術。據統計,戰後日本的科學技術,九十%是從外國引進的(其中九十%是從美國 引進)。日本從一九五零年到一九七五年共引進了二萬五千多項技術,二十五年的時間裏,日本僅僅花了六十億美元左右,就掌握了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費二千多億美元的硏究成果。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也說:「正當日本經濟即將上升的時候,由於朝鮮戰爭的爆發而急劇擴大了出口,這就是一種幸運」,是「生逢其時,躬逢其盛」。

廣場協議

自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五日開始,日本實行一美元等於三百六十日圓的固定匯率政策,這個固定 匯率一直保持了二十二年,但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固定匯率政策不僅對日本經濟產生巨大的推力,同時也造成美國的鋼鐵、彩色電視、半導體、汽車、製造業等多種產業遭日本的嚴重衝擊,一場圍繞日圓和美元的貨幣戰爭也由此拉開。

自一九五五年之後的十八年裏,日本經濟保持了年均十%以上的高速發展。世界各地幾乎到處充斥著日本製造的各種商品。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間,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卻先後超過了法國、英國、德國,成為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一九七一年,為了支付越南戰爭的巨大開支,美國政府在這一年八月單方面宣佈以放棄美元兌換黃金為主要內容的緊急經濟政策,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劇烈動盪,日元匯率開始上升。一九七三年初,日圓兌美元匯率約為一美元兌換二百六十六日圓,日圓開始邁入浮動匯率的年代。

日本產品的高競爭力,再加上強大的貿易順差,令美國國內工業萎縮,並出現巨額貿易逆差,這令美國感到很不安。一九八五年九月,應列根政府財政部長詹姆斯的邀 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五國財政部長及五國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會議達成了五國政府聯手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的決議,這就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協定中規定日圓應大幅升值以挽回被過分高估的美元價格。

日圓升值雖然讓日本的出口企業抱怨,但日圓大幅升值後,日美貿易的結構並沒有改變,美國外貿逆差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仍在不停上升。而且,由於日圓能夠兌換 更多的美元,一場讓美國人感到恐懼,對美國資產的收購潮也轟轟烈烈地開始了。一九八九年,美國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被索尼公司以三十四億美元收購。隨後,更重要的美國國家象徵—洛克菲勒中心被日本三菱公司以十四億美元購買。八零年代末,全美國百分之十的不動產已成日本 的囊中物。日本對美國的瘋狂收購,引起當時美國國民的恐慌。日本亦利用資金雄厚的優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大量貸款日圓,這就擴大日圓在國際交易當中的比例,從而使日圓成為東亞的核心貨幣,為日後成為國際貨幣舖路。

期指殺局

即使廣場協議未能如美國所願,但日圓大幅升值後,射向日本的子彈其實已經上膛,但它還沒到最佳的擊發時機,為了一擊重創,美國的金融界也在不斷地等待和創造最佳射擊時機。

早在「廣場協議」的兩年前,美國的金融界已經開始佈局。一九八三年,美國商界提出了「摩根報告」,這個報告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敦促美國政府向日本施壓,要求其儘快開放金融巿場。分折人認為,此舉的目的,一是為美資金融機構獲取更多的業務機會;二是協助美資機構匯入資金,用「市場力量」來推動日圓更大幅度地升值,並趁機從中獲取匯兌收益;三是讓風險管理能力更強的美資在泡沫形成階段擴大投資,在泡沫即將破滅之際迅速逃走,從而攫取市場大起大落的紅利,並陷日本企業和銀行於險境。

「摩根報告」很快就達到了目的,在美國壓力下,日本加快了日圓國際化步伐,從一九八三年十月開始陸續推出日圓國際化的措施,包括允許國際貿易用日圓結算,允許非居民購買境內股票,允許日本企業到境外自由投資,擴大向居民發行的歐洲日圓債券規摸等。這些措施從表面上看是為了提高日圓的國際地位,但骨子裏卻同樣是一步殺招:通過日圓國際化,國際熱錢可以更方便地跨境劃轉和自由兌換。

一九八五年九月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協議簽訂後的十七個月內,日圓升值了五十七個%。日圓升值吸引境外熱錢大量湧入日本,一方面形成推動日圓進一步升值的市場力量,另一方面也為房價、股價的瘋漲提供了資金層面的強大動力。

一九八七年二月,西方七國財政部長在法國羅浮宮簽訂「羅浮宮協定」,日本迫於美國壓力實施了一九八七年二月至一九八九年五月的超低利率,超低利率雖然降低了 日圓升值帶來的熱錢湧入速度,但銀行為了獲利,在利率降低的情況下,開始大量放貸。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使得本來資金充裕的日本到處充斥著廉價的資金,但由於 企業創新力不足、利潤空間小,資金大都投向股票和房地產、引發了泡沫經濟。

一九八七年六月九日,日本推出了第一隻股票指數期貨合約,並於一九八八年開創了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交易,這也為歐美機構投資者謀殺日本提供了最好的工具。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泡沫破滅前的最後一天,東京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的日經平均股指高達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一九九零年第一個交易日,當日美國投行在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市場大量拋空,在日本股市則大量拋出對日經二二五指數影響大的成分股票,造成日經二二五指數快速下跌。到一九九零年十月,股票指數 已跌破兩萬點。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一萬七千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

自此之後,日本步入所謂的「失去的十年」階段。然而,即使至今,仍不復當年之勇。

進一步閱讀: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438241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